不少人听到汽车使用摩安金属减摩修复产品时,都会将其误认为是汽车润滑剂。其实,金属减摩修复产品与以往各类传统的减磨节能润滑剂添加物在工作原理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金属减摩修复技术是一种改性机械摩擦副表面的表面工程技术,而不是改进润滑或润滑剂的润滑工程技术。
金属减摩修复技术是借用机械设备的润滑系统,将以功能材料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减摩修复剂介入到机械摩擦副,先吸附、衬砌、填补金属摩擦的微观凹谷和缺陷之后,利用载荷、速度、温度等既有的工况环境,功能材料与摩擦副表面材料发生机械、物理、化学等综合作用,在表面形成光滑、坚硬的类金属陶瓷改性层。新的表面具有新的金相结构和分子结构,从而使过度磨损的金属表面获得微观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金属减摩修复技术对表面的作用是在一个封闭、运动的摩擦副中进行的。当一组摩擦副的两个表面已得到改性,它们之间的配合间隙已达到时,摩擦副已形成摩擦学状态,微观修复过程自动停止。实现技术的效能均是在机械摩擦副运行中进行,不需要停机或者拆机,所以说金属减摩修复技术是一种具有自适应在线修复功能的高科技。
金属减摩修复技术在热能动力机械,如汽油、柴油发动机养护等方面的效果显著。以汽车为例,应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摩安金属减摩修复技术后,一辆行驶15万公里的出租车汽车,比正常使用状态下,部件寿命延长、车辆维修保养次数减少;节约燃油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可节约资金9000元左右。而实现这些,需在金属减摩修复产品上投入1000元左右。
在汽车领域大力推广金属减摩修复技术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2010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在国家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前提下,汽车行业亟须新的技术支撑,以解决和改善机械摩擦、材料磨损、能源消耗和燃气排放等问题。金属减摩修复技术由于其显著的效果应当在机动车领域推广。
我国对于汽车部件的再制造也非常重视,近年多项政策来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金属减摩修复技术发展时间短,与普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比还具有性,尚未被列入国家再制造试点。因此,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在资金筹集、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不到优待,以致推广范围小、速度慢。
另外,作为新生技术和产品,应用尚不广泛与消费者认识不深、不高有很大关系。在发达国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的再制造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平淡,没有亮点。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之一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通过40年来的努力,推动客户试用与新产品一样质量和服务但更有成本优势的再制造产品,才让客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逐渐接受。